(本文同步刊登於30+BLOG)
橫幅.JPG
曾聽當地的朋友說:「蘭嶼的長輩不會隨便教人的,他會先在平常就觀察你,看你是不是值得他花費時間和生命去教導的人。」或許是因為這句話,讓我很珍惜在蘭嶼學習傳統文化的每次經驗。在小島一千多個日子,生活並不單調,反而相當耐人尋味,我想是因為這座島教了我很多事,這些經驗都成了我心中寶貴的一堂課,在此也與你分享:

 

 

第一課:大自然就是你的老師

 

那天參加了Iraraley Meyyoyow的解說員培訓,第一次見到江百琦老師,看著她赤腳走在看查水源的石頭路上、順手摘了蘭嶼人當作零嘴的秋海棠、滿手泥巴在她心愛的水芋田裡除草,讓我想到了《鳴響雪松》裡的女主角-阿納斯塔夏。

 

跟著老師學習整理芋田之後,我更確信,每一顆飽滿的芋頭背後,都有一位默默耕耘的達悟/雅美婦女。芋頭田對於達悟人有多重要?江百琦老師是這麼分享的:「我常跟孩子說,只要你是達悟/雅美族,你就永遠擺脫不了芋頭。因為從生命的初期,到生命的最後,你都會需要用到芋頭。」老師也分享到:「如果一個人很愛他的田,他的田會有一個涼亭,涼亭代表芋田的主人對這塊地有感情和期待,象徵著他會日日夜夜守護這塊田。」

 

不只是女人的芋田,蔡武論老師則帶著我們體驗男人上山的工作、在山林裡認識了好多植物的名稱和在傳統文化裡植物代表的意涵。「kamanrarahet(漢氏山葡萄)是以前有紛爭時,一刀兩斷拿來發誓用的、那個cipoo(麵包樹)可以拿來做拼板舟。」一段短短的路走了快20分鐘,因為有著文化生活的記憶,讓每樣植物都有了屬於蘭嶼族人的觀點故事。

第一課照片.JPG

「你要常常去芋田、潮間帶和山林,好好去親近他們,認識他們,愛惜他們,他們會感受的到。」是蘭嶼的長輩很常跟孩子說的話。唯有到現場、你才能聽到溪水流進芋田的聲音、感受到山林的氣息和學會海浪的語言。
 

第二課:科技便利的省思

 

今年到朗島部落採訪Bais時,她分享有一天在炎熱的午後,她在屋子裡做事、她的父親在外面的涼亭工作,於是她問爸爸要不要進來吹冷氣,父親只回了她一句:「不要,因為冷氣使人懶惰。」讓她印象深刻。

 

或許冷氣只是科技的代名詞,蘭嶼也在現代生活和傳統生活間擺盪著,但令人感動的是,我一直在長輩的身上看到對傳統價值的堅持、和不濫用科技的自制。

 

Bais父親的一句話,是不是可以讓我們想一想,自己對科技的依賴有多深?「方便」的後遺症是什麼?想像如果停電一整天,你會做什麼?自己不插電的興趣和嗜好又有幾樣呢?
第二課照片.jpg

第三課:專心的力量

 

蘭嶼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吃飯時,先把飯吞進去,再說話。」意思是,一次只專心做好一件事,如果你做事很急,好像你的生命要結束了,所以才很趕,是對此刻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我很喜歡看著長輩織布和縫紉palikoden(墊背)的模樣,一針一線都記錄著時間的流逝,而他們為了能做出傳家寶一點也不馬虎,只要覺得線縫歪了、結打得不夠緊,一定會拆掉重做,而不是得過且過。那份專心,包含著正視自己的錯誤、然後找出解決方法、不斷嘗試的做事態度。

第三課照片.jpg

第四課:做一個樸實的人

 

我們被教育在社交場合不斷推銷自己、甚至為了生存在履歷上美化自己的經歷,但在蘭嶼,我卻經歷了一場價值觀的衝擊。

 

在這裡,大家還沒有做成的事,並不會特別去張揚。這也就是為什麼男人要出海捕魚時,旁邊的人不可以去問:「你要去捕魚嗎?」因為對方還沒有完成這個動作。在做經驗分享時,長輩也會說:「這只是我自己的經驗,我只能講我知道的事。」他們不會誇大其辭,卻像紮紮實實蓋好的地下屋,能夠在風雨中保持穩固。

 

或許我們都花了太多精力對外界解釋自己,但對於達悟/雅美族的長輩,他們更重視的是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就算沒有一張印有各種頭銜的名片,卻能夠在生活裡展現他們日積月累的能力和智慧。

第四課照片.JPG

第五課:認識自己的文化

 

「如果一個人住在水泥房裡,仍說著自己的語言,那他依舊是個Tao;但如果一個人住在(地下屋的)四門房裡,卻說著中文,終究已成了個漢人。」

 

Iraraley Meyyoyow的培訓最後一天,耆老說了這麼一段話。達悟/雅美族在以前並沒有文字,直到1984年才以羅馬拼音開始作為書面記錄,但這位耆老,卻能清楚地講述部落的遷移史、自己家族的源頭和傳統地名的故事。或許沒有文字紀錄的過去,在從小耳濡目染的薰陶下,文化卻能很深刻地流進他的血液裡。

 

我的台灣朋友曾在聽完蘭嶼長輩的分享後說:「他們讓我覺得,我好像反而連自己住的地方的文化都不了解?為什麼桃園叫做桃園?」耆老總是給人一種堅定穩重的感覺,因為他了解並認同自己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用生命的每一天去實踐。

第五課照片.JPG

第六課:分享

 

「在以前,如果有三個人一起出海捕魚,就算只有其中一個人捕到四條魚,那個人也不會自己獨佔。他會先把完整的魚分給每個人一條,再把最後那一條魚切成三份。」maran有一天說了這麼一個「均分」的故事,這也代表著蘭嶼傳統文化的價值。就像kaminan也說:「以前很討厭跟媽媽去海邊,但沒想到這些經歷現在還可以傳承、教那些不會的人,幫助到他們,我就會覺得很感謝。」這些有形和無形的分享,讓這座島充滿了暖暖的人情味。
 

而我想要分享的,不是一些傳統生活的技巧、而是這些年來,嫁到離島覺得孤單的時候,那些在傳統價值裡撫慰我心的共鳴。這些長輩常常無私的教導我很多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智慧與技能。芋田、山林、大海都成了我的教室,而在小島的朋友和長輩都成了我的老師。

 

四年過去了,我仍像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從愛上一個流著達悟/雅美血液的男人,到試著去了解他的文化;從以為自己要被困在一座匱乏的小島、卻意外發現了廣大浩瀚的宇宙,內心充滿感謝。

第六課照片.jpg

Iraraley Meyyoyow小檔案:

此為朗島部落重視傳統文化和規劃深度旅遊的一個機構,甫成立不久。
Iraraley是「朗島」,而Meyyoyow由ipiyowyaw來的,是「出去玩」之意。

arrow
arrow

    小島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