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刊登於30+BLOG)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7.jpg
蘭嶼四面環海,每年隨著洋流,從世界各地、載浮載沉打上小島岸邊的漂流物可以說是千奇百怪,像世界盃足球、香奈兒手鐲、玻璃浮球、情趣用品、未拆封的香菸或蛙鞋。這些漂流物可能標示著韓文、印著某國偶像明星的照片、寫著「Made In China」和製造日期,有的像是新品一樣完好如初、有的早已支離破碎。

 

另一方面,保有自然野性的蘭嶼礁岩岸,也可撿到羊角、豬顎骨、幼鯊或小海龜,這些動物的殘骸。在沒有大賣場或百貨公司的小島上,到海邊拾荒尋寶,也就成了島民的生活樂趣,甚至給予這些飄洋過海的物品第二生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在海邊尋寶的故事吧!

 

 

漂流物牽起跨國友誼:蕭唯臻和她的瓶中信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1.jpg

「祝您中大獎!」「祝福你有美好的一天!」當你在農會結帳時,很難不被她的熱情感染,這位想帶給客人正能量和人情味的店員,正是蕭唯臻。常常在農會播放世界各國音樂的她,也因為這些年撿到的瓶中信,打開了心中的大千世界。

 

蕭唯臻只要放假,常常會在海邊尋寶,從2010~2014年以來,就曾撿過三次瓶中信,而且巧合的是,這些瓶中信都跟她當時的生活有所連結。像是第一次在野銀撿到的瓶中信,是由美國船員希克曼(Oliver Hickman)在威克島附近的海域投遞的,身為船員的希克曼在七年間投擲了50 封瓶中信,只有兩瓶被撿到,其中一個就是蕭唯臻。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2.jpg

信內寫到:「當船員的首要任務是找到自己專屬的樂趣。The first role about shipping is that you have to bring your own fun.」並在結尾告訴撿到瓶中信的陌生人:「這個世界到處都有樂趣、喜悅、愛和美,你只需要睜開雙眼去看見。There is fun, joy, love, beauty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you just need to open your eyes to see it.」

後續,蕭唯臻在報導上輾轉得知希克曼已經離職,而且受到他在非洲旅行感染愛滋離世的朋友的影響,決定為了防止愛滋募款;同一時間她也收到蘭嶼友人送她為關懷愛滋募款的T-shirt。這樣的巧合讓她決定也在蘭嶼進行小小的募款,期盼希克曼有天若真的來到蘭嶼時,能親手交給他。「因為有祝福進來,我也希望自己能回饋給對方。」

除此之外,這些年來,蕭唯臻也陸續撿到來自中國東海和夏威夷飄來的瓶中信,信裡都有滿滿的祝福。她也曾在海邊撿到一張精緻的印尼爪哇島地圖,沒想到幾年之後,椰油部落神召會的長老也造訪了印尼。這些瓶中信和漂流物不只和她各個階段的生活都有共鳴、也豐富了她內在的世界。領受祝福的她,沉澱出屬於自己的瓶中信哲學,她選擇把每天活得開心、更想把自己的幸運分享給身邊的人。

 

 

漂流物變成生活佈置:無餓不坐的海島美學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5.jpg

無餓不坐是島上頗有名氣的酒吧餐廳,不只是因為餐點美味、還有店內融合蘭嶼自然素材的美學佈置,更是許多遊客爭相拍照的亮點。這些佈置都來自大海的禮物,像是寫著營業時間的浮球、掛在吧檯前於小八代灣撿到的鯨魚骨、還有組成燈具的漂流木……每樣物品都是由海安和Charlene在海邊散步時「拾穗」來的。他們將旅行的所見所聞及閱讀過的書籍內化、加上在小島生活的薰陶,讓每件漂流物都保有自己的靈魂、卻又能在同一個空間內達到微妙的協調。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4.jpg

老闆娘Charlene說:「撿拾漂流物的感受就是發現生活裡存在著無限細微的美麗事物。想擁有美感的生活不在於擁有的東西有多美,而是要擁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去看存在的事物,即使是一片不起眼的碎玻璃,也覺得美吧!或者說,海邊撿拾漂流物的過程就是一趟很療癒的旅行!」若大海是一首詩,那或許海安和Charlene就是發現詩裡有畫的蘇軾吧!

 

 

漂流物轉化成理念商品:蘭宇滴的浮球和擺攤生活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10.jpg

來自台北的蔡靖宇(小宇)和她的女兒樂樂,在2013年來到蘭嶼打工換宿,因為認識了男朋友,也想給女兒更簡單自然的生活,於是選擇定居蘭嶼。隔年為了有所收入,開始了擺攤生活,又因當初的商品只有冰滴咖啡,故將自己的攤位取名為「蘭宇滴」。
 

當思考要賣其他商品時,小宇也開始加入蘭嶼青年行動聯盟每個月的淨灘活動,她開始會在海邊拾起打上岸的浮球,並將浮球做成彩繪飾品、存錢筒和鑰匙圈,販售給遊客。但對小宇而言,產品不只是實質的交易、更可以是傳達理念的管道。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6.jpg

因為在蘭嶼的生活,她開始更加關心核廢料和環保議題,也會參加反核遊行及自行攜帶環保餐具。除此之外,她也透過自己畫著鯨魚及海龜、寫著反核標語的彩繪浮球,傳達出她所關心的事物,像是同志、核能和環保議題。讓每一顆成為海洋垃圾的浮球,都有了新的使命,甚至因此跟遊客開啟話題。「以前在城市不會關心這些,直到來了蘭嶼生活……」小宇會在擺攤時進行創作,享受大自然給予的一切,雖然收入不穩定,但她比以前更享受這樣的工作和生活。



從一個不會騎機車和游泳的城市人,到在蘭嶼考了駕照、變成徜徉大海的海女。「原來,生活有不同的模式。原來,我可以靠自己的創作生活下去。」小宇的浮球,也會寫下自己的心情,像是「喜歡現在的自己。」「最好的安排。」甚至有客人看到時,告訴她:「這正是我現在最需要的一句話。」如同飄洋過海而來的浮球,小宇選擇了在蘭嶼上岸,並試著繪出更繽紛的人生。


漂流物變傳家寶:別人眼中的垃圾,鄭東城手上的寶貝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8.jpg

提到已故的鄭東城,蘭嶼人總會回想起他種種的好。「他教我怎麼雕刻。」「我的網袋是跟他學的。」不只是蘭嶼人,在蘭恩基金會的志工或旅客,也都成了他的學生,甚至回到台灣還會寄更多顏料或雕刻刀送給maran。因為只要你有心想學,鄭東城就會拿出自己的材料、空出自己的時間,傳授自己的製作經驗。大家聊起鄭東城,通常會從鄭maran這般無私分享的個性說起,說著說著,心裡突然又被與他相處時的溫暖填滿,好似他從來沒有離開。鄭志忠是鄭東城的兒子,他回憶起自己和父親開車環島時,爸爸總會告訴他:「你不要小看這些木頭或浮球,其實這些都是錢。」鄭東城從小就很有生意頭腦,喜歡運用巧思和雙手化腐朽為神奇,常常在日常裡取材,做起無本卻費工的工藝生意。

蘭嶼漂流故事照片_170131_0009.jpg

他的作品中,最讓人驚豔的,是他將浮球的穿洞削成鳥嘴、將球體刻出鳥的體態、用廢棄的水管燒成鳥爪、最後將壞掉的桌腳削片變成底座,上色後做成一隻活靈活現的貓頭鷹(totoo),成為親友收藏的傳家之寶。每當看到鄭東城留下的作品,就會想起鄭東城對兒子說的:「到處都是機會,不要對人生絕望。」

 

照片來源: 陶引工房蘭總監/蘭宇滴

arrow
arrow

    小島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