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刊登於30+BLOG)

IMG_9363.JPG

「我所對你們說的話,這些都是我們的文化。千萬不要忘記,一定要記得要保留我們自己的文化。不管你們的父母在不在身邊、有沒有辦法叮嚀你,我講的如同父母長輩對你說的話。我們現在所處的生活環境已經跟以前的生活環境不一樣,雖然我們現在一邊要學習現代化的生活,但是傳統的處事方式我們不能丟掉,我們也是可以繼續保留延續我們達悟/雅美的生活。」-《二姨丈的TATALA》

DSC09394.jpg

 第一次在東清部落聽到《二姨丈的TATALA》裡,主角黃杜混(Syapenpamizeng)最後的這段話,感觸很深。採訪那天,我問拍攝這部片的導演-江薇玲說:「你每年在記錄部落的歲時祭儀,會不會覺得每年都漸漸被稀釋或簡化?」她告訴我:「若說傳統文化流失,我覺得全世界都是,雖然我不能去控制整個大環境的變化、但我願意去看到並且相信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回來去保存這些文化、甚至是慢慢增加的部分。」

10685408_10205568217787528_3156746963733189565_n.jpg

如同江薇玲的二姨丈所言,我也曾聽過部落其他的年輕人形容自己同時要兼顧兩種生活,一種是可以賺錢養家糊口的現代生活,可能是在公家機關、旅遊觀光業或其他工作,但同時也必須學習傳統技藝,像是造舟、捕魚或種田的傳統生活。可是朝九晚五甚至超時的現代工作,還是會跟依照傳統夜曆進行的歲時儀式、或靠眾人默契運作的部落公共事務有所衝突。到底要穿上西裝還是丁字褲?要迎向世界,還是返鄉紮根?我想是部落年輕人都曾在心中問過自己的。拍攝《二姨丈的TATALA》的導演-江薇玲也不例外。

江薇玲從國中就離開了蘭嶼,到台灣求學工作直到2008年,先是參加了原民台的數位影音人才培訓,又因為親情的招喚才回到家鄉,那時是早已過了觀光旺季的11月,也不像這些年陸續有年輕人返鄉,整座被東北季風吹拂的小島在剛從大城市回來的她眼中顯得萬分蕭瑟。「不行,我待不下去了,我要回台灣。」她告訴母親,農曆年過完就要離開。

DSC07415.JPG

但就在離開前,她參加了部落的招魚祭(mivanwa),她想運用所學,透過鏡頭記錄整個儀式的過程。在前往灘頭(vanwa)的路上,有一個畫面喚醒了薇玲,那是一位長輩帶著孫子參加招魚祭的身影。她想起兒時的她也曾看著爺爺抱著弟弟參加招魚祭的畫面。

DSC02976.JPG

「已經相隔十多年了,你離開然後回來發現,我們的部落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文化,都沒有變。」她意識到讓記憶與眼前畫面重疊的,是年復一年,族人對傳統文化的堅持。
DSC09398.JPG
這讓原本要離開的江薇玲收回了腳步,決定先留在家鄉,一邊工作一邊紀錄部落生活。隔年,她的二姨丈-黃杜混(Syapenpamizeng)造了一艘沒有雕刻的拼板舟(tatala),從上山取材、造舟到下水典禮的過程,薇玲都跟在旁邊紀錄。傳統上來說,造舟是男人的工作,但因為跟隨拍攝的過程,讓薇玲更了解造舟的辛勞與智慧。接著這些年,薇玲又在世界與小島之間來回,她曾到澳洲Working Holiday、也曾到桂林的CLUB MED當過G.O.,但只要有機會回到小島,她就會拿起鏡頭記錄部落影像。

10891923_10205568216987508_5928803302364093351_n.jpg

2014年回到小島的期間,她聽聞二姨丈和姨媽在開墾,前去幫忙,但長輩沒有明說開墾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直到年底時才知道,原來開墾是為了要再造一艘拼板舟的新船落成禮,所做的事前準備。薇玲笑說:「我有時拍一拍也要下去幫忙種田、種到一半又要上來調鏡頭角度,很忙的!」她是紀錄者,但同時也是參與者。

DSC02592.JPG

長期記錄部落歲時祭儀的薇玲已有了敏銳的觀察,她發現不同於二姨丈以往的拼板舟,原來這是二姨丈第一次帶著兒子做雕刻船,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年來,他看著兒子受邀為親友落成禮的賓客、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回禮給曾經邀請他們的親友。「長輩是會牢記他這次被分送到豬肉的哪個部位、未來也希望自己能夠同等的回禮給對方。」蘭嶼獨特的回禮文化,不只是希望自己變成更有能力的人、能夠分享與付出,更希望能回報他人的恩惠與心意。

DSC02259.JPG
另一方面,身為部落女性的江薇玲在《二姨丈的TATALA》中,以她獨特的女性視角,讓觀眾不只看到男性上山造舟的過程,更將女性扮演的角色和工作凸顯出來,她說:「我覺得在造舟的過程,男性比較像是浪(顯)、女性比較像是暗流(隱),但彼此是互相配合的。」

DSC07030.JPG

《二姨丈的TATALA》是江薇玲花了8年的時間,濃縮成50分鐘的紀錄片,精準地呈現蘭嶼特有的回禮文化以及造舟過程的男女分工。本片在去年入圍了第23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也是入選今年原民台舉辦的第四屆部落電影院作品之一。她希望能夠持續記錄自己的家、自己的文化,並且希望能夠用軟性的方式去守護和延續她認為重要的價值。

DSC02243.JPG
這就是我認識的江薇玲,或者你可以叫她Sipnadan,這是她的曾祖父替她取的母語名字,意思是「堵塞」。當初,因為家族的水芋田常常有被堵住的情況,故取此名,但它的衍伸意涵其實包含著長輩希望水芋田不再被堵塞的期盼。薇玲一邊解釋,一邊用手清出塞住出水口的落葉和泥藻,清澈的山泉水瞬間湧進芋田、讓作物得到了滋養。是阿,堵塞的水源需要有人彎腰清出淤泥,才能流通;部落的文化需要有人尋根、實作、紀錄,才能流傳。那一刻,我覺得Sipnadan不只疏通了水源;這些年,也透過她的影像紀錄,讓達悟/雅美族的文化得以流傳。

照片提供:江薇玲

arrow
arrow

    小島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